成渝铁路,这条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,也是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,见证了川渝地区的发展变迁。如今,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,成渝铁路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,它将以全新的姿态,为成渝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一、成渝铁路:历史的见证者
成渝铁路西起成都,东至重庆,全长505千米。1950年6月15日开工,1952年7月1日全线通车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国家经济困难、技术人才匮乏、施工条件艰苦且面临复杂治安状况的情况下,依靠“自力更生、就地取材”,3万多解放军官兵和10万民工艰苦奋斗,让其顺利完工,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创举。它的建成,改变了四川省的交通格局,对新中国初期西南地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意义重大。此后,1978 - 1985年实施电气化改造,2012年启动大修 。多年来,它一直是川渝之间重要的交通纽带,为地区间人员往来、物资运输和经济交流立下汗马功劳。
二、改造原因:顺应时代发展需求
随着成渝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,既有成渝铁路逐渐难以满足运输需求。一方面,运能趋于饱和。原线路标准较低,单线运输限制了运量增长,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客货运需求。另一方面,线路功能需调整。成渝高铁等现代化铁路建成后,成渝铁路中心城区段货运功能逐步减弱,客运功能也需优化,以更好融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。同时,从城市发展角度看,其部分路段位于城市建成区,影响城市规划和环境质量,改造迫在眉睫。
三、改造规划:打造现代化市域铁路
当前正在施工改造的成渝铁路重庆站至江津站段,总投资93.8亿元,工期3年。线路全长65.08km(改造后线路全长61公里 ),既有车站8座(改造后共设13座车站 ) 。此次改造在充分利用既有单线基础上,沿既有线增建二线,将其改造为市域铁路,铁路等级为Ⅰ级,设计速度目标值80km/h 。
在站点规划上,新建圣泉、西彭、钓鱼嘴、黄桷坪、鹅公岩5座车站,改建江津、黄磏、铜罐驿、小南海、伏牛溪、茄子溪、义渡古镇(现大渡口站)、重庆8座车站 。比如重庆站,将从现有1场3台7线改造为2场7台14线,站房规模扩大到6万平方米 ,满足成渝、渝湘、渝万高铁等线路引入需求,承担厦长渝蓉高铁主通道、沿江辅助高铁主通道在重庆站贯通运营及市域铁路始发终到等功能 。
四、改造难点:在挑战中砥砺前行
(一)施工环境复杂
线路大范围位于“两江四岸”地段,对景观、环境要求极高。施工既要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,又要兼顾保护长江生态环境,减少对周边景观破坏,还要合理规划施工场地和材料堆放,避免影响城市美观。
(二)交通疏解难题
沿线站点配套交通设施不足,需充分对接城市规划,实现与公交、出租车、网约车、社会车辆、城市轨道便捷换乘。同时,线路在城市建成区,施工要采取降噪等措施,减少对居民生活影响,且要确保既有线安全运营与施工安全并行,施工组织难度大。
(三)历史建筑与文化保护
成渝铁路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,改造过程中需保护好沿线老建筑、老设施等历史遗迹。比如保留老成渝铁路既有房屋,打造成渝铁路文化教育基地,传承历史文脉,这对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技术和规划提出了很高要求。
五、创新技术:为改造赋能
(一)线路优化技术
采用先进测量和设计技术,对线路进行优化。如九龙半岛截弯取直,缩短线路长度,提升运行效率,减少列车运行时间和能耗。同时,利用BIM(建筑信息模型)技术进行施工模拟,提前发现问题并优化施工方案,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。
(二)环保施工技术
在施工中应用环保技术,减少对环境影响。例如采用新型降噪材料和工艺,降低施工噪声;运用生态保护型施工方法,减少水土流失和对长江水质影响;推广使用绿色节能设备,降低能源消耗。
(三)智能化运营技术
为实现公交化运营,引入智能化运营技术。安装先进列车控制系统,实现列车自动驾驶和智能调度,提高列车运行安全性和准点率;建设智能票务系统和乘客信息服务系统,方便乘客出行,提供实时列车信息、票务查询等服务。
六、改造意义:开启发展新篇章
(一)交通格局优化
改造后,成渝铁路重庆站至江津站段将形成双线运输,公交化运营模式让出行更便捷,江津到重庆中心城区仅需约1小时,成为快速通道。同时,与高铁、城市轨道交通实现“三铁”融合,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,改善主城交通拥堵,实现乘客快速换乘。
(二)经济发展助推
铁路运输能力提升,促进区域物流发展,降低物流成本,提高运输效率,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一体化发展。沿线站点周边将吸引商业、服务业等产业集聚,形成新经济增长点。旅游列车开行,串联沿线旅游资源,推动旅游业发展,带动相关产业繁荣。
(三)文化传承弘扬
通过打造铁路文化教育基地等方式,传承成渝铁路历史文化。让人们铭记铁路建设奋斗历程和先辈奉献精神,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,同时丰富城市文化内涵,提升城市文化品位。
成渝铁路改造工程是对历史的传承与创新,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。随着改造工程推进,这条承载无数记忆的铁路将重焕生机,在新时代继续为成渝地区发展贡献力量,成为川渝大地一道亮丽且充满活力的风景线。